第814章 旧时代的文化(2 / 2)

\&对!就是那位总穿灰布长衫、背着漆盒的老先生!

是他教公子用柳枝在泥地上画脸谱,还说'白脸画曹操,红脸画关公,人心比戏脸更难猜'......\&

\&那时你杨爷爷已年过八旬,却还记得我父亲,

当年在'春阳戏楼'唱《单刀会》时,把关羽的髯口甩出三米远的功夫。\&

林长生站起身,走到戏画前抚摸画中人的面庞,

\&后来我们才知道,那位老先生竟是前朝户部尚书杨大人的世交。

杨家资助我们在洛阳建了新戏楼,从此咱林家班才有了立足之地。\&

下人明显听得入神,蹲在门槛上挪了挪身子,

\&老爷,那您是说,戏曲真能让咱认识这么多厉害的大佬?\&

\&岂止是认识。\&

林长生转身看着儿子,眼神忽然变得深邃,

\&你可知道上月,咱们在开封演出《林冲夜奔》,台下坐的那位穿西洋呢子大衣的先生是谁?\&

\&那个总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的先生?\&

下人歪着头,

\&您说他像在写剧本。\&

\&他就是北平《新青年》的主编陈望道。\&

林长生的声音压低了些,

\&戏散场后,他特意留我长谈,说要把咱们的《林冲夜奔》改编成新式话剧,

在沪上公演,陈先生还说......\&

\&说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林家班的戏!\&

下人脱口而出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
林长生却神色凝重,

\&不,陈先生说的不是'出名'。

他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根脉,可如今的年轻人更爱看电影、听留声机,

连咱们这些老戏骨都开始用西洋乐器伴奏了......\&

他顿了顿,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的信笺,

\&你看,这是你三叔在汉口写的家书。\&

下人接过信笺,只见上面墨迹未干:

\&......此处新式学堂开戏曲课程,学生多以'改良皮黄'为题辩论。

三叔觉得,咱们的戏文不能只在乡野演,该进学堂、进报纸,

让年轻人明白,戏曲不是旧时代的残片,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血脉......\&

少年的手微微发抖,一滴雨珠正巧落在信纸的\&血脉\&二字上,晕开墨迹……

\&老爷……\&

下人突然站起身,声音有些发颤,

\&那少爷......他是不是该把学堂的功课放下,一心学戏?\&

林长生笑了,却从书案下取出一本《史记》,

“你王叔在江南办学堂,专门开设'戏曲考据'的课程。

前日他寄信来,说有个叫梅兰芳的孩子才七岁,已能唱全《牡丹亭》。\&

\&梅兰芳?\&

下人皱眉,

\&听说是上海滩富商之子?\&

\&正是。\&

林长生眼中闪过一丝期待,

\&王叔说,梅家愿资助咱们去江南巡演。

若你愿去,可拜在上海政法学堂的刘半农门下,白天念洋文、学新学,晚上跟着戏班跑龙套。

刘先生说,'戏比天大,戏也要跟着时代活'。\&

\&可是......\&

下人欲言又止。

\&可是,你怕公子错过科举?\&

林长生轻抚那幅戏画,

\&你爷爷在世时常说:戏台虽小,却能容得下万丈山河。

他当年在西安救过的那位革命党人,如今已是民国要员。

那人说,正是看了咱家《卧龙吊孝》,才决心'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'。\&

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,一缕夕阳斜斜照进房间,给墙上斑驳的戏画镀上金边……

……

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“林爷爷,你在想些什么?”

“我已经问你三遍了,我和林澜阿姨,什么时候才能回去?”